2007年7月31日星期二

2007 下旬重點IPO

中國鐵路工程
  • 全球第三大建築企業、亞洲最大鐵路橋隧建設承建商
  • 集勘察設計、施工安裝、房地產開發、工業製造、科研咨詢、工程監理、資本經營 、金融信託和外經貿於一體的多功能、特大型企業集團
  • 自97年以來,中鐵工營業額和新簽合同額連年平均增近100億元(人民幣.下同),05年分別達到1264億元和2055億元
  • 企業資產為1014億元人民幣

譚木匠

  • 人手製各種小木製品
  • 全國共有488家加盟店,2006年盈利達2300萬元人民幣,營業額則達7500萬元人民幣
  • 公司自擁設計隊伍,每年至少推出200種以上新產品,產品涉及126個種類、574個型號、2480種款式
  • 2006福布斯中國潛力100榜中唯一上榜的渝商
  • 已利用用友ERP-U8網路分銷管理

阿里巴巴

  • 內地最大網上商貿平台(另外兩大為慧聰和網盛)
  • 強調對買家賣家周到、高效的服務為阿里巴巴吸引客戶的黏性競爭力
  • 平台上匯聚了300萬個海外和超過1600萬家中國企業註冊用戶
  • 佔據了中國B2B市場近7成的份額,目前其兩個拳頭產品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的續簽率分別為70%和80%
  • 為中國的外貿和內貿的縮影
  • 2006年的業務收入已經接近20億元,而其B2B業務的毛利率應該在60%-70%之間,淨利潤率應該會有30%左右
  • 營業收入主要來自“誠信通”和“中國供應商” 兩類注冊用戶的年費,二者合計貢獻了大約25%及70%的收入
  • 截止到2006年6月,“誠信通”的注冊用戶數量達到15萬,以2300元的年費計算,此項收入為3.45億元。按此計算,近一年的營業收入應該在11.5億-17.5億元左右
  • 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全球業務的擴張和B2B交易平台的完善

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招商銀行成長錄: 信用卡發行量逾1,500萬

噢...招商銀行唔使一年已經令信用卡發行量升左五成...要注意既係交易額仍保持上升...我只係諗到用"超班馬"來形容! 係信用咭業界, 如果我無記錯 招商銀行 係Visa咭發咭量成長最快既保持者...如果唔係Visa又點會比 招商銀行 借佢過橋同 中銀 一齊發2008北京奧運信用咭呢!

嗚...我既建倉十萬股 招商銀行 計劃越來越難了...

招行已發行信用卡逾1,500萬
北京 (XFN-ASIA) - 新華社報道稱, 中國招商銀行(3968.HK; SHA 600036)公布, 自02年12月發行首張信用卡以來, 截至07年7月26日已累計發行信用卡1,500萬張

報道稱, 去年12月25日招行發行的信用卡突破1,000萬張。

報道並稱, 按照信用卡發行數量計算, 招行佔據中國信用卡發行量的30%。今年以來, 招行信用卡交易額超過600億人民幣; 超過06年全年的水平。

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高成本時代來臨 “中國制造”的重新想象

2007年07月29日12:12  來源: 中國經營報 作者:謝揚林
  當企業喪失成本優勢,將會怎樣?

  常州宏事達電氣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宏以制衡制造商為例,給出了三種選擇:

  一是擇機轉行或轉型,針對企業的制造方法、手段、設備、技術儲備等不同的特點向相關行業轉型,就像當年東芝、日電以及IBM都曾制造過商用制衡器,但無戀戰;
  二是以偷工減料作為應對策略,如將ABS改為增強塑料或在其中摻雜大量廢料及回料、用不鏽鐵代替不鏽鋼、用鐵皮支架取代鋁合金支架、用回收的元器件來裝配PCB,但這無疑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三是選擇向價值鏈上遊轉移,例如培植企業文化、優化物流、實現敏捷制造、加大創新及研發投入,在國際上進行OIML、EC、NTEP等認証。而高端OEM利潤空間相當大,成本壓力就會相應減輕。

  這並不是一種假設,遺憾的是,中國制造正在接受“高成本時代”的考驗。

  低成本 正在逝去的地平線

  7月23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對1853個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商品進行了出口限制。這將使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驟然上升30%。安邦分析師同時指出,結構性的矛盾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中低檔產品供大於求,同質化無序競爭嚴重。

  外電對中國制造的批評固然有炒作的成分,但是,一個信號再次傳出,中國“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正在發生變化,“高成本時代”即將來臨。包括由於經濟增長隨之而來的人力成本的提高。調查表明,上半年,人力的工資成本增幅達到了16%。而按最近頒布的勞動法,在一個企業工作兩年以上,就可以跟公司簽不定期合同,如果公司違約,就需要賠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企業成本的提高。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中國制造”就有了“高成本時代”即將來臨的勸誡。經濟學家魏傑那時稱,“中國經濟比專家預計的提前10年進入了高成本時代。”之前,一些經濟學家對高成本時代出現的預測是2015年。

  這位盛世危言的經濟學家特意撰文──《關注和應對高成本時代的到來》,並認為,如果不做好準備,這樣的沖擊,對中國企業來講將是致命的。

  在魏傑看來,6大原因導致了高成本時代的到來: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土地與環保等生產條件、人工成本以及人民幣升值和反傾銷等國際因素。魏當時為企業下了四帖藥:粗放型增長轉向節約型經濟;成本優勢戰略轉向技術優勢戰略;調整產業結構,拋棄那些容易引發成本上升的產品,轉向高附加值;通過變革以提高企業效率抵消高成本影響。

  魏的觀點其後在江浙、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區域得到了響應。2007年3月,由北京、廣東等地社科院聯合撰寫的“2007年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稱:成本不斷上升,環境治理壓力日益增大,珠三角經濟發展進入高成本時代,外向型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

  在低成本時代,“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為制勝法寶。但在中國,低成本往往不是靠技術與生產管理獲得,而往往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一位美國的觀察者稱,中國企業成本控制並不佳,假如美國生產一件產品需要3道工序,而中國則需要17道工序。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依靠的不是大公司,而是小企業。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削減成本時,常常因顧及當前而無暇為未來設想,結果反而喪失研發、創新、渠道建設等能力,最終導致競爭力下降。這種低成本的方式,最終將陷入技術簡單、產品附加值低的過度競爭困境,而在中高端市場乏力。

  到了重新考慮企業系統的時候

  “高成本時代”企業的對策注定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摸索過程。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包括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等專家認為,“低成本,低價格”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仍舊將是中國工業在全球經濟的競爭優勢所在。但是金碚同時也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注定了中國企業在成本橫向比較時會上升。

  “然而成本控制祇是前提條件,中國企業到了重新考慮企業系統的時候了”。營銷專家劉海峰認為,“你的質量可以不是最好的,價格不是最優的,但是一定需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也有人建議先做文化後賣酒,在商業模式上以顧客為核心、以品質為基礎,以差異化為手段。

  企業要在今後的發展中擺脫一味低成本的束縛,品牌、技術、產品結構、產業升級常常被認為是應對高成本時代的解決方案。“不光講產品,也講life style。”定位大師阿爾﹒裡斯從其專業本位的角度出發,就曾指出,中國企業未來必須加強產品品牌的建設。

  "何況,國際競爭,靠低價不一定能贏得客戶。"劉海峰力圖舉例說明:Up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ups剛進入中國不久,一次ups的老總和國內快遞公司的老總做客央視對話。主持人問國內快遞公司:“ups進入中國,您害怕嗎?”對方回答:“不怕,因為他們沒有渠道,而且他們的成本比我們高。”事實的確如此。然而他祇猜中了故事的開頭,沒有猜中故事的結尾。由於Ups精準的掌握了國外客戶的需求,他尋找到國內的供應商,比如一家紡織加工廠,條件很誘人:Ups負責在國際上尋找買家,負責運輸,還負責結款。即使價格比國內公司高出一些,但加工廠因此打入國際市場,贏得上千萬訂單。加工廠的選擇毫無懸念。

  近期,有自有品牌的李寧、百麗國際、安踏體育股價大幅上漲,而為耐克和阿迪達斯代工的裕元集團股價卻在下跌,除了市場對國內、國際市場的期望,也未嘗不是中國企業品牌的一種支撐。

  此外,系統的建立不獨與企業的運營模式有關,生產鏈、產業集群、配套能力也同樣重要。

中銀監目標全年新增貸款增長15%以內

2007年07月23日 11:15 財華社

  中銀監上周五(20日)舉行例行的年中工作會議,據了解,中銀監主席劉明康在會上表示,經濟增長從偏快轉向過熱的趨勢明顯,要求銀行控制新增貸款速度,並設定全年新增貸款增長15%以內的目標,同時亦要杜絕貸款被違規流入股市及樓市

  今年銀監會曾調查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及樓市的情況,上月更就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及中國海運(集團)公司挪用貸款的問題,處罰8家銀行,暴露銀行在信貸資金流向監控不力的現象;劉明康稱,商業銀行應改進貸款支付方式,引進國外銀行現今的貸款支付管理方式,按照貸款用途加強管理,便於跟蹤檢查,杜絕挪用貸款的情況發生。

謝國忠:中國房地產難題有解

來源:中國證券網  謝國忠/文 (2007年07月11日15:39)

  房地產市場遭遇的許多問題都源於它在地方政府財政中的作用。要控制房價,房地產開發必須從“土地銀行模式”向“工廠模式”轉型。政府需要鼓勵開發速度和規模,並引入融資工具來支援“工廠模式”

房地產開發須轉型

  中國的房地產已經迅速成長為一個巨大產業。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已經佔到了GDP的10%;由於其增長快於GDP增長,因此這一份額還將繼續上升。

  中國房地產業雖然龐大,但缺少好的制度基礎,也沒有整合到一個深思熟慮的城市化戰略中去。它主要被用來為城市化籌集資金。房地產市場目前遭遇的許多問題(例如高房價,對外資和灰色收入需求的過度依賴等)都源於它在地方政府財政中的作用。中國必須實施整體性的城市化戰略,為房地產市場提供一個穩定的“錨”。

  中國地方政府不能舉債。當然,通過其擁有的企業,許多地方政府還是已經有了很多借貸。但無論如何,缺乏直接融資渠道,是地方政府希望最大化房價從而最大化其城市建設籌資能力的主要原因。如果地方政府能以其未來財政收入發行債券,那麼它的激勵將會變成最大化長期收入,這與最大化當前收入有著顯著區別。

  當然,如果所有地方政府都被允許發債,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金融無序。中央政府有必要選擇一些城市,讓其能夠獲得資源。而擁有3000萬至5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將會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佔據主導地位(參見《財經》2006年第26期“想像5000萬人超級城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充分的規模經濟。這些城市應該享有直轄市地位,並擁有發債權。債券市場將會通過對其債券賦予不同的風險貼水,來判斷它們的發展戰略是否得當;中央政府則可以從債券市場的反應,知道這些城市做得是好還是壞。

  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合理戰略應當與城市化戰略一致。目前,開發商的經營模式是大量儲備土地——土地銀行——並從土地未來升值中獲利。顯然,金融市場青睞這些企業,它們的股價高企,也能夠以土地為抵押品輕易地貸到款。

  但對中國的城市化戰略來說,這個模式是不好的。超大城市戰略需要每一次房地產開發的都是規模巨大且迅速的,從而最小化融資成本,並最大化城市建設的有效性。中國需要能夠像工廠大規模製造產品那樣迅速開發大片地區的開發商。

  從“土地銀行模式”向“工廠模式”的轉變,需要對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關係進行調整。最近引入的30%-60%的土地增值稅,對於土地銀行模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負面激勵。而在正面,政府需要對開發速度和規模加以鼓勵,並引入融資工具來支援工廠模式。政府已經要求購買土地後兩年內必須開發,但在現實中,這個規則很少得到執行——這是土地銀行模式如此流行的原因。如果規則得到執行,它將迫使開發商轉向工廠模式。

  將房地產開發轉為工廠模式,是房價降溫的關鍵。在土地銀行模式下,如果價格還不夠高,開發商就有激勵去拖延開發時間、縮小開發規模。如果價格正在上升,開發商就有動機去等待,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此行為的惟一制約手段就是抽出銀行信貸,但卻很少被實施。所以,一旦貨幣供給走強、信貸易得,房地產價格自然就快速增長,不管市場上有多少開發商都是如此。而與此相反,工廠模式下開發商的利潤率有賴於銷售速度。當房價高時,供給自然就會上升,從而冷卻價格。

  工廠模式需要發達的金融市場作為後盾。房地產開發的關鍵在於融資。而中國開發商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拿到土地和從國有銀行獲得貸款的能力,也就是說,中國開發商的競爭優勢是他們同政府的關係。如果中國改變政策環境,促使房地產業向工廠模式轉型,現在行業中的很多佼佼者未必能保住他們今天的地位。

  中國應發展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以支援房地產業的工廠模式。與此相關的最重要的金融產品,包括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過橋貸款以及對衝地價波動的衍生品。房地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的行業,融資的成本高低對其效率至關重要。目前,房地產主要的融資渠道是股市和銀行,二者的成本都很高。這種融資上的低效率只是暫時被快速上漲的房價所掩蓋,一旦房價不再上漲甚至下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可能會大批破產。

  未來,中國的開發商可能會向兩個方向分化。其中多數專注于開發位於城市中心或條件優越的郊區的高利潤住宅,以及第二居所性質的住宅。另一些企業將發展為服務於大眾市場的,每年開發數百萬平方米房屋的大規模企業。中國市場大概可以容納20到30個這種規模的開發商。他們的競爭優勢在於管理資金,以及統籌眾多的承包商。他們的規模也將大到足以開發基礎設施,也就是說,他們就是城市化的代言人。他們的賬面資產可達數十億元之巨,但大部分屬於債務融資,並且需要頻繁的再融資。

低收入群體住房:三種模式

  工廠模式將解決目前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今天,住房對多數白領都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儘管缺少來自高收入的白領階層的需求,來自灰色收入和城市拆遷改造的需求還是推高了市場。不過,當過剩的流動性消逝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可能遭遇一場可怕的低迷,甚至可能把銀行也拖下水。

  不過,即使房地產改革成功,工廠模式成為主流,人口中的相當一部分(比如佔城市人口增長大部分的藍領工人)仍然購置不起房產。為了推動城市化,保持城市穩定,中國可能需要特殊的措施以滿足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在此,有三個模式可供參考。

  第一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即依靠廉價土地和廉價汽車來解決大多數人的住房需求。美國土地市場的私有產權特徵最為顯著,對土地用途沒有嚴格限制。靠近城市的土地很容易變成新的城區,土地增值的收益屬於原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像中國這樣被政府壟斷。因此,開發商總能買到便宜的土地蓋房子。這就是美國房價收入比僅為3到4,為世界最低的原因所在。當然,這些新的住宅區距現有的城市中心很遠。但擁有和維護汽車的成本在美國也非常低,低收入家庭可以購買遠離市中心的住宅,開車一兩個小時去工作。隨著更多的人搬到這樣的地區,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城市中心,居民也可以就近找到工作。這一進程往復進行,使城市向四週蔓延。洛杉磯是這類城市的典型。

  新加坡屬於第二種模式,其超過80%的居民居住在政府修建的公屋中。新加坡的公屋是指那些由負責管理住房的政府機構開發銷售的房地產,這使新加坡政府成為該市最大的開發商。新加坡相當一部分土地都是政府回收的,政府回收土地的成本非常低,每平米僅200-300美元(中國更低,只相當於新加坡的十分之一)。即使容積率低到1,政府仍然可以保證其所開發項目的土地成本非常低。同時,新加坡從印尼和馬來西亞輸入勞工,以保持較低的建築成本。因此,新加坡可以以4倍-5倍家庭年收入的價格出售公屋。而且,新加坡的公屋品質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甚至比很多國家的私人住宅都好。

  第三種模式在香港,大約半數的人口住在公屋中,其中多數是租住的。不像新加坡,香港政府興建的公屋條件非常之差,有些簡直不妨稱作籠子。政府目的在於激勵住在公屋中的居民盡可能努力工作,並從市場中購買昂貴的住房——其均價目前大約每平米4.1萬元人民幣。香港月薪的平均數則大約在1.5萬港幣,中位數大約1萬港幣。顯然,多數人是買不起房子的。
香港和新加坡之間的巨大反差是兩地政治差異的結果。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獲得執政地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推行質優價廉的住房政策;如果人們買不起房子,其統治也就難以為繼。而香港殖民時期政府的權力來自倫敦,沒有這種不安全感。高地價可以幫助政府獲得收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了昂貴的私有住宅,高房價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會擴大。事實上,在1998年市場恐慌發生後,香港的中產階級支援政府限量供地、恢復房價的政策。

  當然,香港的穩定也要依靠居住在公屋裏的那一半人口的支援。只要這些居民對未來依然懷有希望,憧憬著買得起私有住宅的一天,這個社會就是穩定的。但未來可能存在變數。香港的GDP剛剛恢復到1997年的水準,並且由於老齡化和相對其他中國城市的高成本,其增長不會很快。我猜測香港不久就需要大規模地改進公屋品質,以保持社會穩定。

中國如何控制房價

  中國與以上三種模式都相去甚遠。在快速城市化中,如果僅一個城市提供廉價、高品質、易購買的公有住宅,那麼轉眼間就會被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填滿。廉價的公有住宅可能很難獲得。因此,政府提供公有住宅只能說是一項社會政策,而不是城市化的加速劑。絕大多數城鎮居民都需要從市場上購買住房。在這一點上,中國更像美國,而不是那些東亞城市國家。

  因此,保持市場房價在可承受範圍內,是長期內滿足住房需求的關鍵。有了便宜的土地和汽車,美國可以依靠市場提供廉價住宅。中國兩者都沒有。不過,絕大多數城市人口必須依靠公共交通去上班。所以,控制房價的第一要務,就是發展公共交通。這聽起來可能不合常理,因為便利的公共交通會提高附近的地價。但是,擁有好的公交系統可以使平均地價下降。

  公共交通系統耗資巨大。在美國快速城市化的階段,各個城市可以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隨著城市的發展,稅收收入增加,這些債券得以償還。這樣的良性迴圈在城市的成長階段是可能的。中國的大城市也有條件產生這種良性迴圈。這就是我認為中國應該允許一批城市為發展基礎設施發行債券的原因所在。

  控制房價的第二個方面,是中國必須鼓勵房地產業向工廠模式轉型。當房價快速上漲時,該城市的政府應當迅速增加土地供給。當然,這種模式成功與否,要看當地政府給房價降溫的決心有多大。如果地方政府依賴賣地收入滿足資金需求,他們降低房價的措施就很難有誠意。如果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地方政府穩定房價的政策可能永遠只會停留在口頭上。

  為了激勵地方政府從長遠利益著想,中國應當考慮開徵1%-2%的房產稅(propertytax)。此項收入可以用作基礎設施建設債券的償債擔保。債券的規模可以達到此項稅收的10-20倍,這就足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第三,中國需要成立一個特殊的住房貸款機構以幫助低收入家庭。比如美國的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Mae),就是美國政府資助的一個專業公司,它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按揭債權,並將其資產證券化。因為享受到政府的保護,其融資成本非常低,這樣節約下來的成本可以轉化為購房者的收益。這種收益只能由按揭在一定規模內的借款人享受,以保證福利分配給中低收入家庭。

  總之,中國應當集中資源建設25個-30個超大城市,以完成城市化進程。這些城市應當享有發行債券的權利,來滿足發展基礎設施的融資需要。這些城市的房地產業應完成從土地銀行模式向工廠模式的轉型。地方政府應當依靠徵收房產稅而不是賣地來擔保他們的債券。這樣的城市化戰略將讓住宅的價格更易承受(例如5倍-8倍于家庭年收入),而城市中也將充滿就業機會。

(《財經》雜誌)

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中國民情: 乳品價格上漲壓力加大 成本上升利潤下降

來源: 中國証券報 作者:江玲

  在印象中,超市裡近期經常是這種景象:一邊是居高不下的肉價,一邊是正為促銷打得你死我活的牛奶大戰,看得人眼花繚亂。在豬肉、雞蛋等農產品和飼料原料價格都在上漲時,牛奶價格卻好像沒有漲價的動靜,讓人不禁有些疑惑也有些擔心:牛奶為什麼不漲價?會不會有一天也像豬肉價格一樣“火箭發射”?

  今年上半年以來,農產品和飼料價格大幅上漲,乳品企業成本負擔越來越重,甚至有超過1/3的奶農和乳品企業仍處於虧損的經營狀況,按理說,乳品漲價已經迫在眉睫;可是另外一方面,由於夏季是牛奶銷售淡季和消費習慣的原因,乳品企業又不敢在行業內率先漲價。記者在走訪了北京市內的幾大超市後發現,原來火熱的牛奶促銷已經很少見了,乳品企業正通過減少促銷降低成本。

利潤下降

  昨日,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內的幾家超市,發現牛奶價格雖然沒有上調,但是原來捆綁在一起的促銷已經很少見了。最常見的伊利“利樂枕”純牛奶,原來6袋綁在一起銷售總共售價6元。現在促銷沒有了,每袋1.2元,相當於每袋售價增加了0.2元。原來促銷時候大盒包裝外送2小盒的蒙牛、伊利等品牌酸奶價格也都沒有變,祇是原來促銷的2小盒都不再送了。這說明今年飼料等原料價格的上漲,使得乳品企業不得不採取措施應對利潤的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玉米平均價格同比上漲14.7%,其他飼料原料也都不同幅度上漲。據此測算,每公斤原料奶成本因飼料價格上漲多了約0.15元,約上漲了7%。可是,據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鈞對近幾年來原料奶收購價格的測算,2006年中國原奶平均收購價格約為2.05元/千克,較上年同期上漲1.99%,而且這一價格大致維持到了現在。

  由此看來,原料奶生產成本的漲幅大大高於原料奶收購價格的漲幅,乳品企業的利潤下降嚴重。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監測數據顯示,近段時間來,市場競爭及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整個奶業的利潤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超過1/3的奶農和乳品企業仍處於虧本經營的狀況,且仍未得到有效的改觀或遏制,有些地方的企業虧損面已達到了70%。

  奶業利潤下降不僅影響到商家,同樣受傷的還有奶農。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認為,現在原料奶收購秩序亂,奶農養殖效益低,1/3奶牛養殖戶都在虧本,有些地方已經出現殺牛、奶牛當肉牛賣的現象,嚴重威脅奶源基地建設和奶業發展後勁。長此以往,乳業也可能遭遇生豬的周期性危機,而導致奶源供應短缺,乳品價格大幅上揚。

消費量不足“瓶頸”難破

  7月流火,由於高溫下牛奶保存很不方便,對於很多乳品企業來講,夏季也正是一年中的銷售淡季。

  乳業高級分析師陳連芳認為,乳業通過減少促銷變相提價的策略和乳品企業現在所處的兩難境地有關,一方面是飼料等原料價格上漲,利潤下降導致企業面臨漲價壓力;另外一方面,夏季高溫,正是牛奶的銷售淡季,打慣了價格戰的乳品企業又不敢貿然在行業內漲價。

  其實歸結到一點,中國乳業發展的“瓶頸”還是消費量不足的問題。

  盡管說由於人口基數大等原因,我們國家對乳品的潛在需求很大,但現實需求卻有限。據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監測數據,2007年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乳品消費6.5千克,僅為世界人均乳品消費的20%,而近幾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乳品消費量更是停滯不前。

  陳連芳認為,像中國這樣沒有飲奶傳統的國家要發展奶業,首先要從孩子抓起,學生奶計劃就是一個影響最深遠、成效最長久的措施。傳統的中國人沒有飲奶習慣,甚至相當部分人群有“乳糖不耐受癥”。通過實施學生奶計劃,使國人從小培養起飲奶習慣,年齡越小也越容易克服“乳糖不耐受癥”。

  業內人士認為,日本通過“一杯牛奶拯救一個民族”的宣傳,逐漸改變了國人不愛喝牛奶的習慣,中國也有很多人正在為此而努力。而牛奶銷售問題一旦解決,奶農和乳品企業的日子自然會好過起來。

中國民情: 日本天價米首日銷售迎來眾“嘗鮮”客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鄒品娥

  昨天上午10點,日本大米在久光百貨地下一層新鮮館準時開售。現場的日本大米展台就迎來了許多人的關注,顯然,大家對如此高價的大米感到好奇。與之前預測的顧客主要以餐廳、在華日本人為主有所不一樣,昨天的消費主力主要還是國內的消費者,據工作人員介紹,其中有一位中國顧客一次就購買了100袋。

  本次的日本大米有兩個品種:新瀉縣和宮城縣,且每個品種都是2公斤的袋裝。其中,新瀉縣為198元一袋,宮城縣為188元一袋。記者在現場看到,不時會有消費者過來購買。一位購買了2包大米的李女士表示,自己就是專程趕到久光來購買日本大米的,之前曾經吃過,“自己覺得可以,價格方面也就無所謂了”。

  而記者了解到,像李女士這樣的消費者並不多,更多的還是嘗鮮的顧客。在場的一位男消費者一次購買了三包新瀉縣產的大米。他表示:“看到日本產的大米要嘗試一下。這次買三包大米,準備自己吃或送給親朋好友。當然,日本大米價格比較高,可能不會長期購買,偶爾嘗試還是可以承受的。”

  截止昨天發稿,銷售方並沒有統計出官方的銷售額。不過,在場的工作人員介紹,當前有一位國內的消費者一次性購買了100包,花費近2萬元,“每個品種50包”。據在場的銷售負責人金先生表示,“銷售情況挺不錯的,據我們的觀察,主要還是國內的消費者”。

將取消另一反傾銷稅

  據外電引述歐盟執委會稱,多數歐盟貿易專家表示將支持取消對中國節能燈泡徵收反傾銷關稅這項備受爭議的提議。

  歐盟貿易執委曼德爾森的發言人Peter Power表示,根據討論的結果,歐盟執委會將繼續推進取消有關關稅這一正式提議。

大國崛起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周三發布了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IMF在報告中上調了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預估,同時指出,中國將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

IMF研究部門副主管查爾斯 科林斯(Charles Collyns)表示,中國經濟持續走強。今年中國零售額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表明消費支出最終將與投資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他補充稱,這顯示中國在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但IMF提出警告表示,全球都在積聚通膨壓力的風險,特別是來自高能源價格、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且勞工市場也有壓力。同4月相比,各國央行目前更可能需要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來應對。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發改委:嚴防經濟轉向過熱 合理控制漲價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定軍

  7月25日上午9點,位於北京木樨地的國宏賓館103會議室座無虛席,雖然是每季度例行新聞會,國家發改委這一回卻派出了迄今最多的官員隊伍──6名司局級官員,來出席會議。

  發改委如此重視這次會議是有理由的。根據剛剛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達11.5%,創下12年來新高。而且,這個數字可能很快會被刷新,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預測,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將達到12.6%,消費物價(CPI)將同比增長4.8%。

  “要堅持把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在會上說。

  至於將採取的具體措施,朱宏任和發改委綜合司司長石剛等也透露,下一步還將繼續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發展,切實落實節能減排各項工作措施,並合理控制漲價。

  中國經濟偏快增長是有隱憂的。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形勢分析組的預測,中國所有人口、環境、資源等能支撐的經濟最高增速是11%,超過該數字必將引發嚴重的環境等問題。

  該分析組成員沈利生指出,上半年包括太湖、巢湖,以及五大河系等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說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

  從各地增幅來看,2007年上半年的中國經濟是一路扶搖直上。

  本報記者獲悉,今年上半年除了甘肅經濟增幅為11%,江西、青海、北京、寧夏等極少數省份增長約12%以外,其余的全部在13%以上。至於全年,沈利生認為,超過11%應無疑問。

  而據與會官員分析,今年造成經濟增長如此快速,原因是盡管投資增幅有所降低,但是消費、出口兩駕馬車在加快步伐。2007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個百分點,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高於消費增速的幅度開始收窄。

  但朱宏任也指出,從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工、電力等六個行業運行情況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但增速總體依然偏快。上半年,這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合計增長20.1%,增幅高於工業1.6個百分點,同比仍提高3.6個百分點。受此帶動,能源消耗增長較多。這種趨勢如不能及時扭轉,將加劇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困難。

  他表示,下一步將綜合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把發展的積極性、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更多地引導到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上來,引導到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引導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來,促進經濟平穩又好又快發展。”

  對於目前高漲的物價引發的通脹擔憂,國家發改委正在運籌,預備在調控資源能源等價格的同時,防止整個物價過快增長。

  石剛認為,下半年一些資源價格還要調整上漲,目的是要遏制高耗能產業的過快發展,但能源等一部分價格的漲幅需要在一定的承受限度以內,要“合理控制漲價”。

  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在會上也透露,下一步將提高排污費,全面征收垃圾費,提高污水處理費的標準,“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讓它真正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適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但他也強調,下一步成品油以及電力價格上漲,仍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針對五大發電集團集體上書發改委申請上調電價的問題,他表示,電力企業的利潤在不斷地增長,我們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他分析說,下半年價格總體水平還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幅度還取決於下半年秋糧的收成,因為食品價格仍是目前的最大漲價因素。

國內房地產宏調的序幕?!

<匯港通訊>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發表報告,建議改變目前的售樓模式,將期房銷售制度改為現房銷售制度,以改善目前部份大中城市房價持續攀升的問題。

報告還建議,針對居民購買第2套以上住房,應採取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即採取差別利率政 策及差別按揭首付比例政策,提高置業投資的按揭利率及首期比例。

改變銷售制度可抑制地產開發產的 變現能力 以避免 過度投資。
改變金融政策可抑制市場上的投機者對住房的過份炒作,以避免真正的用家受害。

透析經濟聰明投資: 再看經濟指標 GDP

察看一個國家的經濟, GDP為一個經常性指標. 它表示著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 縱然是這樣的一個普通數據, 其實包含著縱多的意義.

其實各國統計局所公布的GDP數值, 只是名義的GDP.

真實GDP (~8%) = 名義GDP - 通脹率

而構成GDP的組合如下:
- 投資(45%): 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率 (目標增長@15-20%)
- 出口(35%): 外部限制/經濟因素, 國內貿易稅項 (目標增長@20-30%)
- 國內個人消費(20%):

中國的政策目標是希望加大消費比較到50%(如其他世界大國般), 同時間維持投資的適度增長. 當有蹟象顯示偏離目標時, 便會透過不同的手段干預, 以避免經濟做成傷害.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內地房產市場的潛在調控

  • 加大稅收幅度
  • 出台物業稅
  • 取消預售房制度
  • 提高首付比例
  • 購買第2套以上住房
  • 採取抑制性的金融政策
  • 完善制定二手房買賣程序, 及二手房交易以評估價格為基礎征收20%所得稅

近日, 終於正式執行國務院於2006年7月建立的國家土地督察制度, 成立國家土地督察機構, 派駐9個地區, 用以確保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效實施, 避免地方政府可能提供失實的情報.

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股票的估值 [二]: 深入分析 (待續)

-營運模式: 每種行業皆有獨特的模式, 有著不同的方程式來經營. 了解程式中的"變數"及其"變化"是分析/監察公司盈利走向的關鍵!!!

例: 鋼鐵業 - ?

-行業景氣: 要知道縱然公司有著超卓的管理層, 行業景氣與否對公司的執行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而有著週期性的行業便要了解其 利好週期 與 利差週期 的比例

例: 在06中國股市的財富效應前未能造就人壽, 平安有超一般的盈利

-政策風險: 政府的態度取向淩駕於一切

例: 要保障食物的供應而暫停再生能源的發展, 維持溫和的通脹蓋過於電力公司的利潤

-同類比較: 公司的好與壞絕對要從比較中得知

例: 六行的五級貸款分類, 地產的負債,土儲地區, 資產週轉率

-關連公司: 一如食物鏈, 公司的營運與其關連公司/行業是環環相扣的. 這特性正好能給公司的營運好壞帶來一定的預視

例: 房地產的好景表現著銀行的房貸需求殷切, 也顯示著相關原材料有著一定的需求, 而這情況的大前題是有充足的貨幣供應

-高管質量: 唯有質素高的管理層才能在危難時把企業渡過難關, 景氣時加速公司的成長

例: 匯豐銀行經過亞洲金融風暴

-核心競爭力: ?

-營運數據: 數據是比以上所提到的來得較簡單直接. 可參考畢菲特的選股準則, 因為它們正正表示著以上提到的一些因素.

ROE: > 12
負債比率: <30%
經營所得現金流: 持續增長

股票的估值 [一]: 基本條件

-收集: 這裡所講的是股票的買家是 炒家 還是 價值投資者? 他們是股票的長期收集者, 逢低必買嗎?
-人氣: 它是市場所關注的類別嗎? 市場上有足夠的資訊以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嗎?
-質素: 公司的管理層是誠實可靠嗎? 他們能為股東們努力提高回報, 創造價值之餘亦減低營運風險嗎?
-價值: 股票的買價是低於其實質價值嗎?

以上為作出一項投資決定(最終能得到充分估值)前的必要考量條件, 缺一不可!!!

在大牛市中, 好股的回調是稍縱即逝, 尤其在香港股市這效率頗高的地方. 好股, 不時會有意料之外的驚喜的!!! 在好股的大前題下, 買這類股份必定要, , !!! (分注購買也可減低大升大降的風險) 否則便功虧一簣, 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的資料搜集及分析便白費了.

品評宏觀調控 (待續)

中國的獨有的宏觀調控, 創造了很多世界的經濟奇蹟! 從2003年初到現在,
-經濟增長保持在10%或以上
-經濟增長波動幅度少 (代表著 供需基本平衡)
-通脹物價的漲幅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實質的提升

與自由經濟相比, 我國的經濟調控政策來得更有效率! 由早年吸引外資的布局, 到近年的人民幣升值, 貿易商品的稅項調整, 各一幕都叫人拍案叫絕. 其實只要細看各政策的根本目的, 再透過監察各經濟數據, 便能夠清晰的認清當前情勢, 避開市場上的二流分析員或財經演員的噪音!!

在最近的中國CPI增長6月份達到4.4%, 那是代表著我國經濟是過快偏熱嗎? 這, 與政策制定者的方向相符合嗎? 其實, 當細看CPI增長的結構, 便發現過快的只有食品價格. 正如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所言, 這意味著最終受益者為農民. 他們實際是從糧食及豬肉上漲中受益的. 這不正正與年初我國政府希望解決好「三農」問題相符?! (鞏固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建立健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價格的上升正有利於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所謂的要素價格扭曲! 我想只要其他的數據不是偏離目標太遠(特別是房地產投資), 有形的手暫時也不會出現的.

2007年7月23日星期一

認識基金

我從來沒有否定基金的價值. 作出任何一個投資決定, 我會分析清楚了解詳細再作決定. 因為錯誤的後果是失去努力所換來的成果.

[優點]

  • 買後若要更換 or 賣出既收費並不便宜...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下錯誤既機會大大減少
  • 基金價格不會即時更新, 避免經常監察的壞習慣
  • 有專業人士助你投資
  • 可以買到世界其他地區不同類型投資項目, 在你身處的地方未必有類似的投資選擇

[缺點]

  • 在牛市還算可以, 但在熊市中防守性卻十分低. 因為基金表現只會與benchmark(如恆指)作比較, benchmark 下跌20%而基金下跌15%也算outperform!!! 若然沒有買入任何投資是超級 outperform呢, 因為下跌0%!
  • 股票要分析選擇, 基金亦要作分析選擇, 而縱使是相同的基金, 亦要選不同的基金經理...沒有投資項目是必然賺的
  • 基金的收費並不便宜...除了收取固定費用,還收高額績效費用!! 正如MPF 供款每月2000大元,其中收取2%, 40年間所收的費用是一百萬. 而收費項目有: 基金管理費、計劃參加費、年費、供款費、賣出及買入差價、權益提取費、「表現費」或「獎勵費」等....
  • 基金經理們有很多規則要遵守...如不可以持大量現金...在超泡沫時期也要作出相應投資, 又或一投資選擇非常吸引, 佢並不能過度購買, 否則遺反"分散投資"的原則...簡單D講係唔靈活
  • 大多推銷的基金於03年後才建立的, 仍在推銷的基金其表現亦起碼比benchmark優勝 (不比benchmark優勝大都已經注銷了), 要知道03年是世界牛市的起步, 若然要查驗基金的風險管理能力, 並不太易
  • 基金既disclosure同上市公司亦係無得比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透析經濟聰明投資: 經濟指標

[領先指標] (1)
貨幣供應
殖利率曲線
BBA級債券與長期公債的碼差 (信用循環)
商品價格

[同時指標] (2)
工業生產, 所得
零售銷售
就業情況

[落後指標] (3)
債券殖利率 (2.8%<>4.0%)
原料商品
通貨膨脹

經濟的循環為:
(1)峰位->(2)峰位->(3)峰位->(1)谷底->(2)谷底->(3)谷底

貨幣度量沒有問題

來源:《財經》 作者:王慶, 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官方統計的M2增速的放緩,主要反映的是貨幣需求的放緩,而與不是貨幣度量上出了問題。原因在於,2006年以來,迅速繁榮的股市使得中國的貨幣需求函數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提取銀行存款投資于股市,因而降低了貨幣需求,從而引起經濟整體貨幣需求的增長放緩

在《財經》雜誌2007年第13期(6月25日出版)刊登的題為“貨幣度量有問題”文章中,宋國青教授指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2006年下半年以來,M2(廣義貨幣)的增長率顯著低於銀行外匯佔款與貸款之和的增長率。由此,宋教授得出的判斷是,貨幣的真實增長速度,要比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M2的數據顯示的高很多。

筆者也注意到了這一貨幣量統計數據上的變化,但筆者對其的解讀結果與宋教授有很大的不同。

筆者認為, 貨幣度量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了貨幣需求函數的變化上。需要討論的是:M2的增速放緩到底是什麼原因?宋教授文中判斷是,貨幣度量出了有問題。如果能準確度量的話,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實際上比較高;在其他條件(包括貨幣需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較高的貨幣增速,會在未來產生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換句話說,貨幣供應量的增速被官方的M2數據低估了,未來的通漲壓力要比官方的M2數據所反映的大。

筆者認為,官方的M2增速的放緩反映的是貨幣需求的放緩,和貨幣度量沒有太大關係。首先,有必要在概念上澄清一點,我們所觀察到的M2的統計數據,既不是貨幣供給也不是貨幣需求,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事後結果。一般來說,貨幣需求涵數在短期內是比較穩定的,所以觀察貨幣政策及其影響時,人們往往把M2的變化看成貨幣供給變化的反映。這也就是為什麼當M2增速較快時人們擔心這可能意味著貨幣供給會快於貨幣需求,從而可能產生通漲壓力。

但中國貨幣需求近來卻的確發生重大變化。長期以來,中國貨幣需求的變化,除了反映一般意義上的貨幣需求以外,還反映了中國居民對金融資產的需求。由於資本市場(如股票及債券)的不發達甚至缺位,中國居民只好通過增加銀行存款的方式來達到持有金融資產的目的。長期以來,中國的M2增長速度明顯超過名義GDP的增速,中國的M2佔GDP的比例高達160%,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正是因為M2中的相當一部分反映的是超出一般貨幣需求以外的對金融資產的需求。

中國的貨幣需求函數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始於2006年。迅速繁榮的股市為中國居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金融投資渠道,在現實中,就表現為人們提取銀行存款投資于股市。這樣一來,人們為了持有金融資產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就會降低, 從而引起經濟整體貨幣需求的增長放緩。筆者認為,官方統計的M2增速的放緩,主要反映的是貨幣需求的放緩,而與不是貨幣度量上出了問題。

在這一問題上,台灣的經驗很有借鑒意義。在1987-1990的四年間,台灣的股指飆升了九倍, 同時台灣的M2的增速也從1987年的23% 大幅下降到1990年的11%!而且,M2的增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下降如此之快,卻並未造成通貨緊縮效應,相反,台灣的CPI從1987年0.5% 左右跳升到1990的4%。一個重要原因是, 股市泡沫引致貨幣需求下降。換句話說,儘管貨幣供給增速下降,貨幣需求的增速下降的更快,結果的貨幣條件不適收縮了而是變得更寬鬆了

由於沒有足夠詳實的統計資料,筆者這裡只能做一個猜測:宋教授文中所提及的,商業銀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的負債中未記入M2部分的大幅度變化,也許正是貨幣需求變化的具體體現。

對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的判斷,筆者的觀點與宋教授大體一致, 即貨幣政策應進一步收緊,但這一判斷的出發點是不同的。筆者的觀點是,由於居民重新分佈其金融資產的構成(即從銀行存款到持有股票), 貨幣需求增長會相對放緩。倘若貨幣政策制定者慣性地沿用過去的M2增長目標,有可能導致偏松的貨幣政策傾向。鋻於此,即使當前官方的M2增速放緩,由於貨幣需求增長的放緩,貨幣供給的擴張速度仍有可能高於貨幣需求的擴張速度,從而導致較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所以,繼續保持偏緊的貨幣政策很有必要。

今年以來,鋻於股市的快速發展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貨幣需求增長放緩的程度也可能出乎各方(包括貨幣政策制定者)的預期。所以,即使央行最終實現年初制定的M2增長16%的目標,貨幣政策仍然可能是偏寬鬆的。

這裡涉及到一個更一般的問題。當前的中國經濟中,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這給制定貨幣政策和判斷其適宜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關注貨幣數量變數(如M2)來調控貨幣政策,將會越發變得不可靠。現在,也許正是該考慮使用價格變數(如利率或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時候了。如果仍然需要參考貨幣數量變數,也許應該使用比M2更寬泛的貨幣數量定義(如M3),以期尋求一個與實體經濟更穩定的函數關係。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2007年下旬的選股方向

正正感受到全球通脹的預警. 在油價高企, 美元趨弱的情況下 ...

1) 選擇與石油/天然氣開探有關的公司
- 生意長做長有
- 入行門檻高, 要很多的認証
- 毛利趨高
- 大多公司仍處於起碼3年的增長狀態, 40%~60%
- 與其選擇開採成本不斷上升的石油/天然氣開採業, 不如選開採有關的行業來得更直接

2) 在大陸有重點發展城市項目又負債合理的地產公司, 以實質使用少炒賣的商廈尢佳
- 今年似乎仍"求大於供"
- 股市外的另一資金停泊處

3) 與基建有關的公司, 包括主要材料生產商, 承建商
- 長期的需求擴大而拉動其核心競爭力成長

4) 環保有關的公司, 包括垃圾處理, 資源回收
- 國家發展方向
- 仍處於起碼3年的增長狀態, 40%~60%
- 資源價格趨升對這類公司有利

5) 食物商 (最好是生產, 加工, 批發一體化的綜合企業喔)
- 通脹下利潤的增長快於營運開支

但...重有利可圖的選擇已不多了...現在還能找出你的"確信買入的名單"嗎?

中資銀行股: 懲罰性定向票據 及 五級貸款分類

如題, 新增"懲罰性定向票據" 及"五級貸款分類" 二表

按此到 Google Spreadsheets


從"五級貸款分類", 可見招行是六行中最優質之選 ... 要知道, 它是唯一沒有得到中央既幫忙去移走壞賬!!! 且撥備覆蓋率超過100%可以保證它的成長基礎.
從"懲罰性定向票據" 可見招行的自我監管能力是最強的.

銀行股我會以其風險管理能力作為最大的考量, 暫時"招商"仍然是最佳的中資銀行選擇!

在中央大力改革我國銀行實行股份制, 在上市前己把大量的不良資產移走了, 絕對不能以目前的壞賬來衡量銀行的風險管理評估能力. 但在貸款利率趨升的情勢下, 是考驗各中資銀行能力的時候呢.

與倫仔的一埸估值遊戲

[戲碼]:
係 2007 年8月1日 至 2008年7月31日 期間 (inclusive bound) 到底係 005.HK HSBC 定 011.HK 恆生 既回報多D呢?

即係用1蚊雞投入 005 定 011, 係計算晒所有股息,股價上升因素, 邊個既回報會高D呢?

Feybian 買005 ...

倫仔買011 ...

005 於2007/08/01的上日收市價為HKD144.300
011於2007/08/01的上日收市價為HKD124.000

[獎品]:
一餐有美酒(慕尼黑啤酒:P)佳餚既德國菜, HKD600.00為上限! 係2008年8月1日 一個月內要兌現!!!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中央手裡的牌

  1. 加息 (威力: 1/5) [意義: ]
  2. 減免利息所得稅 (威力: 1/5)
  3. 提高準備金 (威力: 2/5)
  4. 向銀行發出懲罰性定向票據 (威力: 2/5)
  5. 窗口指導 (威力: 3/5)
  6. 特別國債 (威力: 3/5)
  7. 財政政策調控 (威力: 4/5)
  8. 資本增值稅 (威力: 4/5)
  9. 行政干預 (威力: 5/5)
  10. ?

而發這些手上的牌,也有" 預期之內"和"預期之外"兩種方法,各有不同的效用。

M3增長率

剛看到了一篇不錯的分析, 大致內容如下:

- M3增長率能夠更好地解釋2006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顯著超出預期這個現象。它是一個預測未來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風險的更好的領先指標。

- 經濟增長已經超出了它的潛在增長率,它還在加速增長。這種總體需求高於歷史趨勢的增長將演變成更嚴重的供不應求(如在電力和運輸行業)和通脹壓力。

- 廣義貨幣供應的擴張會導致3-6個月之後更迅速的經濟活動增長。因此,我們可能在下一季度看到經濟活動的更強勁增長(GDP、工業增加值、投資、企業利潤等)。鑒於2006年第三季度較低的比較基數,2007年第三季度GDP可能同比增長12%、工業增加值可能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可能增速可能達到30%以上。

- M3快速增長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通貨膨脹率 。

- 由於更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正面臨著普遍的過熱壓力,我們認為政府將採取果斷措施來給經濟增長降溫,並且抑制通貨膨脹。可能採取的措施包括:取消利息稅、更多的貿易稅調整、更多的貸款窗口指導。

[投資策略]
取消利息税: 大陸銀行股仍有可為
贸易税调整: 鋼鐵,水泥,鋁,銅等等各資源股再調整
通货膨胀: 大陸地產股

原文: http://www.xvalue.cn/news_view.asp?newsid=555
英文版: http://www.xvalue.cn/upfile/200771014932.pdf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危機意識

星期六聽完了林森池先生的慈善講座後,除了佩服他對各經濟因素的關係了然於胸,做到的進退有度,運籌帷幄外,更對他努力渲揚回饋社會的心感動。我想有機會我也要報答社會呢。

近期值得注意的, 是各國有關通脹的新聞:
1)2007年7月10日加拿大中央銀行把基本利率 ... 這次是一年以來首次加息,希望遏止通脹。
2) 2007年7月5日英國央行決定加息以令通脹受控
3)油價升破74美元
4) 中國5月份減持美國公債66億美元,4月和5月下來,中國共減持124亿美元,使持有金额降为4,074亿美元。
5)人民幣加快升值,間接令出口相對價格比過去提高。
6)中國減少各類出口產品、資源的出口退稅。
7)伊朗希望日本購買石油時用日元結算,而不再使用美元

美元的實質購買力有減少的趨勢,加上中國正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是否會令現在全球股市牛市的情況改變過來呢,值得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