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高成本時代來臨 “中國制造”的重新想象

2007年07月29日12:12  來源: 中國經營報 作者:謝揚林
  當企業喪失成本優勢,將會怎樣?

  常州宏事達電氣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宏以制衡制造商為例,給出了三種選擇:

  一是擇機轉行或轉型,針對企業的制造方法、手段、設備、技術儲備等不同的特點向相關行業轉型,就像當年東芝、日電以及IBM都曾制造過商用制衡器,但無戀戰;
  二是以偷工減料作為應對策略,如將ABS改為增強塑料或在其中摻雜大量廢料及回料、用不鏽鐵代替不鏽鋼、用鐵皮支架取代鋁合金支架、用回收的元器件來裝配PCB,但這無疑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三是選擇向價值鏈上遊轉移,例如培植企業文化、優化物流、實現敏捷制造、加大創新及研發投入,在國際上進行OIML、EC、NTEP等認証。而高端OEM利潤空間相當大,成本壓力就會相應減輕。

  這並不是一種假設,遺憾的是,中國制造正在接受“高成本時代”的考驗。

  低成本 正在逝去的地平線

  7月23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對1853個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商品進行了出口限制。這將使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成本有可能驟然上升30%。安邦分析師同時指出,結構性的矛盾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中低檔產品供大於求,同質化無序競爭嚴重。

  外電對中國制造的批評固然有炒作的成分,但是,一個信號再次傳出,中國“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正在發生變化,“高成本時代”即將來臨。包括由於經濟增長隨之而來的人力成本的提高。調查表明,上半年,人力的工資成本增幅達到了16%。而按最近頒布的勞動法,在一個企業工作兩年以上,就可以跟公司簽不定期合同,如果公司違約,就需要賠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企業成本的提高。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中國制造”就有了“高成本時代”即將來臨的勸誡。經濟學家魏傑那時稱,“中國經濟比專家預計的提前10年進入了高成本時代。”之前,一些經濟學家對高成本時代出現的預測是2015年。

  這位盛世危言的經濟學家特意撰文──《關注和應對高成本時代的到來》,並認為,如果不做好準備,這樣的沖擊,對中國企業來講將是致命的。

  在魏傑看來,6大原因導致了高成本時代的到來: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土地與環保等生產條件、人工成本以及人民幣升值和反傾銷等國際因素。魏當時為企業下了四帖藥:粗放型增長轉向節約型經濟;成本優勢戰略轉向技術優勢戰略;調整產業結構,拋棄那些容易引發成本上升的產品,轉向高附加值;通過變革以提高企業效率抵消高成本影響。

  魏的觀點其後在江浙、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區域得到了響應。2007年3月,由北京、廣東等地社科院聯合撰寫的“2007年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稱:成本不斷上升,環境治理壓力日益增大,珠三角經濟發展進入高成本時代,外向型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嚴峻。

  在低成本時代,“薄利多銷,以量取勝”為制勝法寶。但在中國,低成本往往不是靠技術與生產管理獲得,而往往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一位美國的觀察者稱,中國企業成本控制並不佳,假如美國生產一件產品需要3道工序,而中國則需要17道工序。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依靠的不是大公司,而是小企業。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削減成本時,常常因顧及當前而無暇為未來設想,結果反而喪失研發、創新、渠道建設等能力,最終導致競爭力下降。這種低成本的方式,最終將陷入技術簡單、產品附加值低的過度競爭困境,而在中高端市場乏力。

  到了重新考慮企業系統的時候

  “高成本時代”企業的對策注定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摸索過程。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包括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等專家認為,“低成本,低價格”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仍舊將是中國工業在全球經濟的競爭優勢所在。但是金碚同時也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注定了中國企業在成本橫向比較時會上升。

  “然而成本控制祇是前提條件,中國企業到了重新考慮企業系統的時候了”。營銷專家劉海峰認為,“你的質量可以不是最好的,價格不是最優的,但是一定需要為客戶創造價值。” 也有人建議先做文化後賣酒,在商業模式上以顧客為核心、以品質為基礎,以差異化為手段。

  企業要在今後的發展中擺脫一味低成本的束縛,品牌、技術、產品結構、產業升級常常被認為是應對高成本時代的解決方案。“不光講產品,也講life style。”定位大師阿爾﹒裡斯從其專業本位的角度出發,就曾指出,中國企業未來必須加強產品品牌的建設。

  "何況,國際競爭,靠低價不一定能贏得客戶。"劉海峰力圖舉例說明:Up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ups剛進入中國不久,一次ups的老總和國內快遞公司的老總做客央視對話。主持人問國內快遞公司:“ups進入中國,您害怕嗎?”對方回答:“不怕,因為他們沒有渠道,而且他們的成本比我們高。”事實的確如此。然而他祇猜中了故事的開頭,沒有猜中故事的結尾。由於Ups精準的掌握了國外客戶的需求,他尋找到國內的供應商,比如一家紡織加工廠,條件很誘人:Ups負責在國際上尋找買家,負責運輸,還負責結款。即使價格比國內公司高出一些,但加工廠因此打入國際市場,贏得上千萬訂單。加工廠的選擇毫無懸念。

  近期,有自有品牌的李寧、百麗國際、安踏體育股價大幅上漲,而為耐克和阿迪達斯代工的裕元集團股價卻在下跌,除了市場對國內、國際市場的期望,也未嘗不是中國企業品牌的一種支撐。

  此外,系統的建立不獨與企業的運營模式有關,生產鏈、產業集群、配套能力也同樣重要。

沒有留言: